今天出版的文匯報以“14年無一學生因經濟困難輟學”為題↕️,對上海市高校構建物質精神雙助體系取得的成果進行了集中報道,文中對我校開通“創業幫困綠色通道”工作作了重點報道,現摘錄該文如下❕: |
|
上海水產大學食品學院特困生小臧在校園裏開了一家淘寶小店🥤𓀝,經營之初常為商品銷路犯愁,該校揚帆創業公司指導老師與他一起分析後定下“拾遺補缺”經營戰略,生意一下子興隆起來🪐。該校新近成立的揚帆創業公司面向貧困學子,只要商業企劃書通過評估後即給予大力支持,至今已有8名貧困同學通過創業幫困綠色通道當上“校園經理”,他們說:“在創業中學會的守信🚴♂️、高效和自立,將讓我終生受益。” 在不斷完善“獎”、“貸”🫐、“勤”😈、“補”🧋、“免”五項幫困助學措施的基礎上,市教委和滬上各高校註重育人,構建物質🦝、精神雙助體系🦶🏻,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培養大學生的自立能力和責任意識。 據2006年11月1日統計🧑🏻⚕️,本市全日製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為55.15萬人,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下的有83791人,人均月收入320元以下的特困生51270人🕵🏻♀️,分別占在校生總數的15.19%和9.30%。本市幫困助學的一些工作已先於全國開展,如率先在高校設立“上海市政府助學獎學金”,在中等職業學校設立幫困助學和專業獎勵政策,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民辦高校學生享受與公辦高校學生同等政策🛖,成立市級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等。2006年,上海各高校幫困獎學金總額為5871.92萬元,受益學生45924人🌛。至2006年11月1日🫅🏼,全年本市共有39330名貧困生申請到國家助學貸款👷🏻,總計發放貸款2.88億元🧘🧑🏻✈️。從1993年至今🎀,上海高校未出現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 上海高校助學措施日益系統化🚵♀️、多樣化、日常化。為使家庭貧困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緩解經濟困難,各高校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助學舉措🕣。上海理工大學與楊浦區62家民營企業簽署《實習基地共建協議書》,組織了100余名貧困生進行社會實踐👩👧👧👨🔬;上zmxzyy.cn學加強對貧困學生的素質拓展🙄,“勤工助學訓練營”👷🏿、“高效團隊訓練營”等深受歡迎;上海財經大學在幫困助學中滲透以誠信為主題的素質教育,對學生進一步加強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華東理工大學開展心理咨詢講座,通過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把幫扶自然地轉化為勵誌😗。 各高校高度重視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積極開拓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全年校內勤工助學補貼總計達1.30億元,96266名學生獲益👱🏻♂️🦸🏽。華東師範大學今年再次推出新舉措,對一萬多名參加家教工作的大學生進行質量跟蹤,評定服務星級,引導學生創優學優,為培養未來合格的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近三年來,上海高校學生勤工助學收益每年保持3000萬元以上,貧困學生不僅在勤工助學中獲得了相應報酬💁🏿👸🏽,而且在了解社會中鍛煉了自己🫳🏿👩🏻🦯。 除在物質上提供幫助外,各高校同時加強了對學生的精神資助,引導學生自立、自強。由貧困學生自願組織成立的同濟大學“自強社”是上海高校第一個以“自強”為主題的學生社團組織,成立至今組織開展了很多誌願者服務活動。東華大學成立了以貧困學生為主要成員的陽光服務隊🖐🏿,每年獲得1000元以上資助的學生每學年須完成50―100小時的公益服務,如今陽光服務隊已經成為引領校園文明⚠、優良校風、學風的重要力量🎅。 上海高校助困育人新機製的形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社會、服務他人。復旦大學助學公益類社團由不同的助學金項目的獲助學生組成,他們有的在火車站熱心為人指路,有的在上海科技館當起了科普宣傳誌願者。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采取愛心家教、真情回報社會等活動,將獲得各類獎助學金⛹🏼♂️、品學兼優的學生輸送到社會進行“愛心回報社會,結對助學”活動,每年為周邊社區的家庭提供義務家教服務。 如今,在上海水產大學負責校園報紙分發、回收的“物流經理”小郭🦞,為同學搭建二手書交易平臺的“書香經理”小胡,經營校園牛奶亭的“牛奶經理”小傅,不但全面承擔市場開拓等任務,還創出了近200個貧困生勤工助學崗位。淘寶小店經理小臧還把自己的收入捐給了“校園溫暖基金”,用於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 |
(摘自𓀂🔒:文匯報 記者 李雪林 2007-7-5) |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