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文匯報頭版以“依靠科技從源頭把關”為題,刊發了由該報資深記者江世亮🧑🏼🏭、實習記者劉力源、周礽貝采寫的反映我校依托學科特色🏃🏻♂️➡️,積極構建“食品安全鏈”的新聞報道📱。現摘登全文如下,供學習參考。
上海水產大學構建“食品安全鏈”
依托科技從源頭把關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改善民生”列為一個章節,其中還特別提到要“確保食品藥品安全”,這也是黨代會報告中首次載入這方面的內容,反映了黨中央對民眾切身利益的高度重視。多年來一直在水產品領域嚴把食品安全關的上海水產大學科研部門負責人⏩,昨天對本報記者介紹了該校近年來在構建“食品安全鏈”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
“電子鼻”“生態芯片”明察秋毫
都說“民以食為天”👱🏿,誰又能為這入口的食物把住關?由上海水產大學新研發的“電子鼻”和“生態芯片”就擔起了這項重任。長僅2厘米🧚🏼♀️、比頭發絲還細的“電子鼻”是辨識食品新鮮度的高手👈🏿,一個極其靈敏的“取樣針”是它的秘密武器🏂🏻,將其伸入小瓶密封的1克蝦泥樣品🫘,只需約一小時,“電子鼻”的顯示屏上就出現了這種蝦泥樣品的氣味響應曲線綜合圖🚴🏽♂️,這一方法比起傳統培菌檢測法更為快速📗、準確、便捷。此外,“電子鼻”還能廣泛應用於肉、蛋🦸🏻♂️🤌🏿、奶↕️、魚等多種食品的檢驗🧑🦳。
“生態芯片”的“火眼金睛”則可以窺測食品中的致病菌🦸🏽。集成在一塊指甲般大小的芯片上的致病菌基因序列能自動尋找待檢測食品中的“嫌疑分子”,一旦發現致病菌🤙🏽,即會發出信號,信號越強👱🏼♀️,說明測出的病菌越多💂🏽♂️👼🏻,整個過程只需兩至三個小時🚲。據悉,目前課題組已收集了150余條致病菌基因序列,估計到明年👨🏼🎨,更為成熟的“生態芯片”將會與世人見面。
從源頭把關的“生態養殖”
傳統的粗放式養魚為了取得高效益,魚群密度大、投餌多🤸🏻♂️,大量有機汙染物無法分解👵,造成水質惡化,魚生長緩慢且易得病🕺🏼。投放藥物治療病害👨🏿🚀,則會導致水產品品質下降。
為了從養殖源頭上把好關➗,上海水產大學科研人員前些年就開始嘗試“生態養殖”,即在魚塘這一“魚工廠”裏同時發揮魚、菜在生產方式上潛在的能量與生態互補性,“凈水養遊魚,廢水育草莓”實現了養殖水體的零汙染排放和無公害化生產🧒🏽;水體經“生物過濾器”凈化可循環使用,大大節約了用水量🛜;生活在優質水體裏的魚不僅保持了鮮美🚶♂️➡️,營養價值較前也有很大的提高。該項目推廣後,五年內可形成年產1500噸水產品的工廠化養殖規模,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至9000萬元,年凈利潤1000萬元至1500萬元。
為確保市民“食無憂”🦄,上海水產大學在監督管理🧑🎓、食品生產、食品營養、食品安全😨🦾、食品毒理、食品質量控製等諸多領域探索“食”之良方,為百姓的健康生活“保駕護航”。近五年來,上海水產大學在食品安全和生態養殖發表論文近500篇⏺,設立課題100多項,申請專利近20項。上海水產大學大學生科普誌願者服務社還將科學商店開進居民社區👭,為居民講解如何才能吃得更安全👧、更營養🖖,如何選擇新鮮的肉類和雞蛋🕋🐈⬛,使飲食更利於吸收等,受到市民的歡迎。
(摘自《文匯報》)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