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8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報名工作結束,全市共有3778名學生報名參加,其中我校學子有270余人報名。自“三支一扶”計劃實施以來🚜,我校一直鼓勵畢業生發揮專業特長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建功立業、成長成才🐪。截止目前,我校已有60名同學參加了該計劃,他們紮根農村、服務基層👩🏽⚖️、愛崗敬業,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贏得了用人單位好評和社會肯定。4月2日、3日出版的《文匯報》🤘🏿、《新民晚報》和《新聞晚報》對此進行了報道。現摘錄一文如下,以饗讀者。
參加“三支一扶”,從大哭一場到育瓜小能手——
“三支一扶”女大學生與哈密瓜“日久生情”
(新民晚報記者 錢瀅瓅)一個在城裏長大、從沒幹過農活的女大學生,2年前來到嘉定區當起地道的“瓜農”🗳。下地第二天,她就因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哭鼻子☹️⏬。周圍人都以為城裏姑娘在大棚裏待不長🚶♂️,沒想到,她不但沒有當“逃兵”,而且與哈密瓜“日久生情”。
在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下設的種苗基地場,種瓜女孩盧小露的故事引起了記者的註意🧖。
“辦公室”安在田頭
頭戴遮陽帽,身著藍色工作服,腳穿運動鞋,鉆出大棚的盧小露儼然一個“農家女”👨🏽⚖️。記者伸出手想與她握手,她卻不好意思地縮了縮手𓀐,“剛剛在幹活,手有點臟🗒。”她正在給哈密瓜繞蔓、清除側枝,手法嫻熟。
盧小露是上海水產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2006年,正在就業實習的她🚴♂️,得知本市首次招募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計劃(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的消息👨🦽,馬上報了名🧴。她的念頭是,自己學的是管理類專業📂,去鄉鎮、農村多半是當個坐辦公室的“村官”,沒想到她的“辦公室”在田頭🌟。
上班第二天中暑
上崗第一天,她就進了大棚。什麽都不會的盧小露跟著場裏的師傅從頭學起,犁地、疏通水溝🤮🧛🏿♂️、拌牛羊糞🌂、播種……7月的大棚👨👦👦,室內溫度接近50℃,一個上午幹下來衣服全濕透了。第二天👨🏼🎤,小盧中暑了。想到同學們都在愜意的辦公室裏上班,自己卻在田頭吃這份苦👨🍳,一時難以接受的盧小露大哭了一場。
對她來說🍃,更大的考驗是體力。蹲在田裏幹活,時間一長,小腿都會抽筋,她咬咬牙堅持下來了👩🦲🔰。授粉的時候最辛苦,必須趕在日出前日落後,那段時間早上5時就得起床💴,晚上8時才能收工🪼。“那真是‘早上聽雞叫,晚上聽狗叫’。”
兩個月之後,盧小露逐漸適應了工作。看到哈密瓜一點點長大成熟✍🏼,她的心情也在一點點轉變🕵🏼♂️。第一次收獲果實,她摘了兩個刻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房裏🤽🏼。
今後還想幹這行
一年多過去了🧝,原本皮膚白皙的盧小露曬黑了🤵🏽♂️,人也變結實了🆑。現在,她已經陪著第4茬哈密瓜在成長,種瓜要領已基本掌握🧎🏻➡️。去年底,上海市哈密瓜研究所在種苗基地場掛牌成立,盧小露又跟著吳明珠院士參與相關課題研究,比如,將哈密瓜嫁接在南瓜枝上,靠南瓜的養分“餵養”哈密瓜,讓它抗病性更佳,個頭長得更大🧙🏼。“這種嫁接的哈密瓜今年5月就能與大家見面了♟。”小盧頗有成就感👸🏿。在實驗室裏,她還和同事一起研究不同品種的哈密瓜在不同溫度、土質裏的生長情況🔰,摸索著適合推廣的種植方法。
今年7月,盧小露的服務期將滿🧑🏼🍳,將面臨重新擇業🍘,她不舍得走,更不想放棄這份堅持了近兩年的“瓜農”工作。“我很幸運能這樣深入地了解農村🧜🏼♂️、了解農業💂🏼,我想繼續幹下去。”盧小露說。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