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26日上海科技報以“走出冰凍災害 又見魚兒暢遊”為題,報道我校教授奔赴各地開展漁業救災工作後🤶,4月19日🧑⚕️,科技日報再次以“上海水產大學教授漁業抗災復產在行動”為題,刊發了該報記者陳衛東采寫的反映我校專家投入漁業抗災復產的報道。現摘錄該文如下🏃♂️➡️,供學習參考:
上海水產大學教授漁業抗災復產在行動
(記者陳衛東 通訊員胡崇儀) “一圍二種三投螺🎡👩🎨,稀放混養品種多,藥浴施肥不可少,強化營養最重要。”3月15日,上海水產大學組織28位教授🕵🏻♀️、博士赴江蘇省昆山市開展科技救災服務♞,在該市巴城鎮農技站舉辦的專題講座上🫸,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首席專家、上海水產大學教授王武為廣大河蟹養殖戶抗災復產送上四句“箴言”
在陽澄湖養蟹第一鎮——巴城鎮,專家們實地察看了河蟹養殖情況。當了解到當地河蟹養殖比例過高時,王武教授告訴養殖戶👩🏿,每畝只需投放500只扣蟹苗😉,另需混養20條花白鰱、3至5斤2厘米長的青蝦、50條鯽魚、50條黃顙魚🐡、100至200條細鱗斜頷鯝🦐。這樣🎴🔘,能調整品種結構,養出的蟹能達3兩以上,可增收40%以上🕓。
活動中🤽🏼♂️👎🏻,服務團一行組成6個小分隊𓀌,帶著顯微鏡🧑🏻🦰、手提電腦、投影儀,分別赴巴城、錦溪🏃♂️、周市、張浦、澱山湖👨🏽🍳、玉山等6個鄉鎮就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病害防治等開展現場咨詢和技術培訓🧑🦼➡️,向他們分發科技救災手冊🐦🔥👎,直接受益養殖戶近幹名。
在昆山市的甲魚之鄉——張浦鎮,小小的鎮人力資源中心擠得滿滿的,60余位養殖戶仔細地聆聽著吳惠仙博士就災後甲魚生產面臨的問題和行情所作的精彩報告。赴澱山湖鎮進行救災調研和現場技術咨詢的全國魚病專家楊先樂教授舉辦的“水產養殖技術講座”也獲得了110位養殖戶的熱烈掌聲。
據了解,今年我國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漁業受災範圍廣、強度大🍧👩🦱、時間長👩🏻🎤,不僅影響了池塘、網箱、稻田等露天養殖的水產品ℹ️,還影響室內越冬的親魚、親蝦和種苗;損毀了大量漁業設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僅湖北一省,初步統計漁業受災635萬畝🩱,其中精養魚池290萬畝👋🏼、塘堰262萬畝、小湖庫83萬畝🐻,雨雪冰凍災接經濟損失29.95億元👩🏿🦱。
面對災害給水產養殖生產帶來的嚴重影響,上海水產大學專家緊急動員起來,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漁業救災工作。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學校派出王武等教授赴湖北😼、安徽參與救災工作🧿。在湖北省仙桃市和安徽省當塗縣,王武教授先後代表農業部救災專家組主持召開了座談會👩👩👧👧,提出了“早計劃🩳、早部署、早啟動💇🏻,保生產、保苗種、保供應、保健康”等漁業科技救災八項措施;農業部漁業科技人戶專家李應森教授也走進農業部“科技救災恢復生產遠程培訓大課堂”,通過遠程培訓網絡向漁業科技人員主講了“漁業災後恢復生產技術措施”。同時,學校在第一時間😕、加班加點組織編寫了17萬字的《水產養殖科技救災手冊》4000冊分發到受災戶手中。手冊針對不同養殖品種及其養殖方式,不同區域的不同災情和潛在的疫情風險,重點解決主要技術問題以指導養殖戶災後恢復生產,手冊通俗易懂☝🏿,實用性強。王武教授表示,我們的書就是要讓漁民兄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目前🤦🏼♂️,漁業災後重建已進入關鍵期🙇🏼🏄🏿♂️。不僅損毀漁業基礎設施要迅速重建,受大量親本和和魚種死亡🧝🏼♂️🧓、苗種供應難度加大影響的水產良種繁育體系也要盡快恢復🧑🏽🦱。此外🗯,恢復鮮活水產品的正常供給🧚🏼♂️🥡、水生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仍很艱巨。為此,上海水產大學校長潘迎捷表示,學校將組織更多的教授和專家,直接進村入戶,配合當地的漁業主管部門,通過開展培訓💊🧳、示範™️、咨詢等措施👒,現場進行各種技術問題的指導,幫助水產良種場👨🏿⚖️、養殖示範基地、苗種場做好親本培育、苗種生產等服務工作,做好水產養殖疫病防治等工作。
由潘迎捷校長帶隊的救災工作專家組日前趕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開展救災🛀🏼。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