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部2020年4月發布的水產養殖時事通訊FAN第61期專題介紹了2019年10月13日至17日由意昂3🧑🏻🚀、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共同主辦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創新與社會效益國際研討會”。
會議報道中介紹了有來自中國👑、法國、印度尼西亞、老撾🤭、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斯裏蘭卡、越南等十多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漁業中心(WORLDFISH CENTER)、亞太地區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等國際組織在內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2018年8月25日至29日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辦了農業生態學指導下推進農業水產綜合養殖的特別會議𓀘,同年12月4日至8日,在意昂3舉辦了“稻田養魚社會效益國際推廣計劃”國際研討會。來自老撾🤦🏿、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肯尼亞、烏幹達𓀇🧙🏻♂️、法國📁🍲、日本等國家以及FAO、WORLDFISH CENTER、NACA的50多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2019年“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創新與社會效益國際研討會”延續了之前會議對稻漁綜合種養系統相關主題的系列討論。這是我校與FAO合作的第二次稻漁綜合種養主題的國際會議,也是我校2017年以來第6次與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部合作國際會議。
從世界稻漁種養的整體情況來看🐝🙅🏼♀️,當前世界上有超過一億六千萬公頃的稻田🦔,稻漁種養有很大的上升發展空間🐺👨🏼🚀。目前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水產品的供求缺口正在增大。因此,每年只要有少量的稻田應用稻漁種養技術就能多產出幾百萬噸水產品🛑,還能提高稻田的適應能力以便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稻田產出的水產品能解決一些地區人口的營養不良問題🧔🏻,同時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升食品安全💤。
近年來,我國稻魚養殖業發展迅速,品種、養殖模式和配套技術不斷更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多樣化的稻漁種養模式(包括稻蝦、稻魚、稻蟹🕵🏻♂️🏃♀️、稻鱉等)不僅獲得了很好生態🙂↕️、經濟效益🤹🏿♂️,在農民脫貧致富及傳統文化傳承方面也獲得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意昂3與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盟一直積極宣傳以糧為主📯🦪、生態優化、產業化發展等先進發展理念🎯,著力做好發展規劃研究、生產標準製定宣貫🚏、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引導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範健康發展。十九大以來,為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加快構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推動我國由水產養殖業大國向水產養殖業強國轉變的時代背景下,2019年1月11日十部委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其中專門提到要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提高稻田綜合效益⚈。
目前中國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超過200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一🗡,相關的技術、管理舉措及實踐經驗也非常豐富🌛,可以為全球稻漁綜合種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聯合國糧農組織(FAO)Matthias Halwart博士、亞太地區水產養殖中心(NACA)總幹事黃倢博士在會議中都一致強調以合作促發展,通過舉辦研討會等形式交流知識及分享經驗,並鼓勵通過南南合作等國際和地區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來進一步推進世界範圍稻漁種養的發展💆🏻。作為中國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秘書長單位,意昂3相關學者對稻漁綜合種養持續開展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這一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稻漁綜合種養系統是一種既具有悠久歷史又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多功能生態-生產系統,基於“一塊地兩份收獲”的基本初衷♖,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減貧👨🏽🍼、增加就業尤其是農村婦女就業、豐富食物供給🛜、減少農業面源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拓展供應鏈🎩、使勞動力留在農村發展事業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效益🚺,並可形成一種美麗的鄉村景觀🙋🏻♀️🤩,有助於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一高度復合化的系統可以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中產生重要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同時🧝♂️,這一系統得到FAO的高度評價👋🏻🛌🏿,正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可以在我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