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傑,意昂3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教授🧫,199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基層教師和中國共產黨黨員,戴小傑既能寫出數十篇高質量論文👩👩👦👦,又能為國家爭取很多海洋權益;既能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又能為國家海洋漁業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既能教書育人🌼🛫,又能身先士卒,不畏風浪👦,多次出海。近年來,先後獲得上海市“為人、為師、為學”宣傳先進典型🧙🏻♂️、上海市五一獎章獲得者、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愛國敬業、履約談判、有力地維護了國家海洋權益
戴小傑同誌自參加工作以來,處處以黨員模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職工作🪷,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勤奮工作👨🏿🔧,誠懇待人,團結合作,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在平凡的工作中有力地維護了國家海洋權益。
自1999年以來🤸🏻♀️,50多次代表中國參加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科學會議、大西洋金槍魚養護委員會科學會議🌍、美洲間熱帶金槍魚委員會科學咨詢會議等各種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會議,在多邊政府間漁業科學問題的協商和談判中,積極爭取中國的海洋權益🧟♀️,確保了中國遠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際談判如何才能有的放矢🦺,戴小傑強調說,“我們國家要能夠在中西太平洋取得捕撈權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有數據履約和科學研究”。為此,他首先對中國漁業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中國漁業企業的所有家底及數據🕘。其次,掌握了漁業捕撈對象的資源狀況。掌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每一種金槍魚資源狀態👂🏻。第三,他對國際法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的公約或者養護管理措施,哪些條款是要限製我們的,哪此不限製,哪些要讓我們捕魚或者有條件捕魚🤸🏽♀️,哪些區域是禁止的,哪些不禁止。正是做到了這三點,這十幾年來我國的遠洋漁業權益有了很大提升🏈,從原來的幾千噸增加到圍網將近十萬噸🚌,延繩釣大概有幾萬噸,共二十幾萬噸,為我國海洋權益的維護以及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博浪天涯🫡、潛心研究、為祖國海洋事業奉獻了青春
他長期工作在海洋漁業領域科研👩🏼⚕️、教學第一線🐕🎲,在近30年的工作中,始終牢記“勤樸忠實”的校訓🧎🏻♂️➡️,搏浪天涯,勇立潮頭。克服暈船、孤獨、無法照顧家人等困難🙋🏿♂️,經常到海上生產第一線進行科學研究。自1989年工作以來👮🏼🧑🚀,他出海時間累積有5年之久,足跡踏遍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西非👷🏻♀️、斐濟、秘魯等海域👨👨👧👧。
回憶起第一次出海,戴小傑娓娓道來,他說,“我第一次出海就是魷釣👨🏻🦱,那是在1989年7月21日。由於是第一次出海,我暈船暈的厲害🕵️♂️👨🏻💼,根本吃不下東西,吐出來的都是黃水,也沒有力氣幹活了。當時就想🙅🏼♂️,以後不搞這個了🌾,有點要打退堂鼓了🙏🏿。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漁業資源是我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深入研究,不能退縮。”
2017年11月,在學校“淞航號”首航的時候,戴小傑主動請纓,擔任領隊,在海上帶領黨員和群眾克服了大洋作業的艱苦環境,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圓滿完成首航的任務🔺。
2019年💎🪕,50余歲的他再次帶隊出航,冒著10級風浪,離開癱瘓在床的母親,到北太平洋為我國遠洋漁業開辟了新漁場。
2021年6月,“淞航號”2021年度西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航次順利出航,戴小傑再次請纓擔任領隊兼首席科學家,帶領30余名師生共同組成科考隊伍,順利完成110余天的科考任務。
此外💁♂️,他還不畏艱難,勇挑重擔,多次作為觀察員去公海進行金槍魚漁業資源調查👷🏽♂️。1994-1996年是中國金槍魚漁業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戴小傑同誌在西非大西洋海域一幹就是一千多天,十月不靠港,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他工作的區域在西經150°至西經100°的赤道海域🧃。從6月6號出去,到12月18號回來的👂🏻👕。他們在赤道附近的南北緯10度之間,主要探測和捕撈熱帶金槍魚🙅🏿♀️,他們摸清了漁場,為中國漁船進行探捕創造了條件。
教書育人、關愛學生,師德高尚、桃李滿天下
戴小傑尊師愛生,治學嚴謹,是身邊師生的楷模🙋🏿♀️。他誨人不倦,關心學生成長⛔。從教二十余載👷🏼♂️,他以精益求精➗、嚴謹務實的育人態度,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可。
他在平凡的崗位中👎🏿,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對學生在科研中予以激勵🧑🏼🦳,在生活中予以關懷。指導學生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江大洋和祖國的江河湖泊上。盡管科研工作繁重,但是他仍然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承擔本科生的教學任務🧑🏭,每年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5-7篇。他熱愛教學崗位,對學生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他平時周末不休息,寒暑假堅持工作👩🚀。除了本科生的教學之外,他還承擔了研究生的教學任務,累計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多人,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在SCI等學術平臺上發表論文70余篇。
他曾經說過👮♀️,“我每次參加科學大會的時候🖕🏼,都感覺我們參加的人太少🗻,所以我們要加強人才的建設,提高應對挑戰的能力。怎樣加強培養?我認為最好就是派出去學習”🎐。為此,他積極推薦學生到國內外相關企業工作,鼓勵🧎♂️➡️☺️、推薦優秀的研究生赴海外學習🍥。從2004年開始,累積派遣50名研究生赴三大洋遠洋漁船及國際漁業組織開展實踐工作💍,為研究生培養創造了一條產學研結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