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昂3萬榮教授課題組聯合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以及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戰略創新團隊等研究人員在揭示海龜兼捕減緩方法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成果以《A meta-analysis ofbycatch mitigation methods for sea turtles vulnerable to swordfish and tunalongline fisheries》為題發表於漁業領域頂級期刊《Fish and Fisheries》(doi: 10.1111/faf.12865)🤷🏻♀️。意昂32023級碩士研究生嚴浩為論文第一作者,萬榮教授和周成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3YFD2401301和2023YFD2401305)的支持。
作為環境敏感型物種(ESS),海龜長期面臨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海洋汙染和漁業誤捕等多重威脅。其中,赤蠵龜(Caretta caretta)、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和綠海龜(Chelonia mydas)與延繩釣漁業活動的交互尤為顯著,導致兼捕問題成為全球可持續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盡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相繼開發出各種減少兼捕的方法,然而這些技術在跨物種和區域間的有效性,以及多種措施聯合使用時的協同效應尚不明確🤙。
該論文首次從全球視角出發👳♀️,通過元分析系統評估了釣鉤🎖、餌料以及其他兼捕減少裝置的有效性以及與漁業捕撈的兼容性😁,研究揭示了不同減緩措施之間物種特異性和區域差異化的微妙層次結構,為保護瀕危海龜種群以及推動精細化的漁業管理實踐提供了前瞻性見解。論文同時針對當前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討論關註的兼捕緩解措施替代方案,證實了與單一方法相比,不同類型釣鉤和餌料聯合使用產生的掩蓋效應在減緩效果上的提升有限,該發現為製定有效的特殊關註物種(SSI)養護管理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
文章鏈接:http://doi.org/10.1111/faf.12865
(供稿: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